‧首頁 ‧國外旅遊 ‧國內旅遊 ‧攝影集 ‧生活相本
最近的筆記
分類:興家點滴(18)

建屋點滴 2006-12-21
找人幫忙 2006-12-22
初見詹老師 2006-12-23
貸款 2006-12-25
風水 2006-12-26
設計 2006-12-27
開工大吉 2006-12-28
左鄰右舍 2006-12-29
溝通 2006-12-30
我的工作室 2007-01-02
什麼叫做家 2007-01-03
家具 2007-01-04
完工 2007-01-05
善緣 2007-01-06
入宅 2007-04-04
入住 2007-05-03
連結木艮方語 2007-08-10
繼續整理 2007-10-21



文章分類

@ 全部筆記(229)
@ 隨意寫( 18)
@ 興家點滴( 18)
@ 旅遊記事( 2)
@ 小孩( 9)
@ 幸福台灣( 24)
@ 部洛格政論( 49)
@ 雜記( 35)
@ 用易經看世界( 74)
國家未來的希望2
2008-06-04
用易經看世界


        國家的永續發展,奠立在基礎建設之上,也就是水力、電力的供應,也是在民生方面不可缺少的需求。有形的建設可以用眼睛看到,用數字算出來投資報酬率,所以近代大多政策制定都以看的到、算的到的政績為主。但如此的政策只會讓國家的進步停滯在某一個階段,無法繼續向上昇華。

        人之所以為人,異於禽獸,就是在人類有思想,有極強大的學習能力。前面說到,國家永續發展的希望就是在每個生命可以在公平的環境中成長。而這公平的環境裡面更要有良性的教育體制以及教育理念來造就未來的希望。當然,如果在造就人才的中間,可以找到每個孩子的長處加以教育,那幾乎所有的小孩都可以成為各界中的頂尖人物。

        每個可以生為人的靈魂都有單一獨特的潛在能力,有些人適合經商、有些人適合從事技術工作、有些人在服務業方面得心應手,有些人則是有深遠的謀略。在東方社會,體制上比較傾向造就通才,有一致的學習途徑、學習目標與學習結果。而西方社會的教育體制比較偏向造就專才,雖然學習的途徑一致,但是學習的目標與結果可以不相同。所以在東方社會中,小孩的學習成長過程通常是在比較中度過,而比較的內容通常不是針對單一個人的特長表現,而是同一學習途徑裡的學習目標。所以往往東方人在學生時期勝過西方學生,而一旦離開校園之後,或是進入研究院所的思考領域後,發揮的程度就不如西方學生。這樣的落差往往在學習的過程就決定了這樣的結果。所以在東方世界裡的年輕人,有成就的大多是富裕的家庭,因為他們可以選擇學習的目標與結果。

        而什麼叫做有成就呢。有成就,應該是在個體的自我實現方面來評論,而不是群體中同一性質的比較。像是現在人人皆知的王建民、林偉良等等的個人特色表現,就是成就。在二十年前,評估一個國家的發展潛在力往往用國家軍事以及經濟能力來評估。而在這二十年來,評估國家發展的潛力已經改用企業體來衡量。而將來的二十年,評估國家的潛力會趨向於個人的表現,而不再是用群體來衡量。所以未來區域或是國家政策應該要更重視每一個單一個體的成就,而不是單單重視群體的表現。

        每個人適合怎樣的學習方向其實是不容易知道的。也許目前許多的測驗可以預測一個學生的性向,但一定存在許多的誤差,導致一般民眾無法接受測驗的建議,更不用提接受測驗的結果了。而這個問題的癥結,其實還是在家長,也就是成年人。成年人所受的教育是既定事實,他們會用自己受教育的經驗來套用在下一代,導致下一代也無法跳脫出原先的教育方式,所以談起自我實現潛在的能力就變成很艱困的事情。

        改變教育的思維模式需要從兩方面做起,一個是政策的推動,一個是對於不同個體所具有的不同潛力的認知。而政策的推動容易,認知的開發很困難。所以混元禪師傳授易經的真理,讓人人了解自己,也了解自己的小孩,用這樣的認知教育來做為學校教育的基礎,才有可能讓每一個小孩的潛力發揮到極限,而不是分數發揮到極限。分數的發揮最多就是一百分,而潛力的發揮應該就要以一百分為單位來計算了。因為獨特的個體是沒有辦法用另外一個個體或是團裡來取代的。

        教育是區域以及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建設,教育的觀念隨著時代的不同應該有所改變、有所適應。而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永遠要接受的,永遠沒有畢業,只有結業,一階段一階段的學習,即使有了成就,還是有學習的空間,畢竟宇宙的真理無窮無盡,一生一世學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