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外旅遊 ‧國內旅遊 ‧攝影集 ‧生活相本
最近的筆記
分類:部洛格政論(49)

台灣在世界的位置 2008-03-12
如何度過漫漫寒冬 2008-03-23
謝沒輸,政黨輪替很好 2008-03-23
馬蕭經濟的「柏拉圖境界」! 2008-03-27
為台灣全力以赴 2008-03-29
準備好了…嗎? 2008-03-31
國民黨的喜訊 台灣的警訊 2008-04-01
假議題 2008-04-02
網路白色恐怖時代到來 2008-04-06
台灣民主不進反退 2008-04-06
馬上就會更好 2008-04-14
黨大還是國大 2008-04-15
智慧與團結 2008-04-18
政論部落格連結 2008-05-20
兩堆狗屎 ~ 經濟學 2008-05-24
民主與民粹 2008-06-28
台灣女總統 2008-07-01
馬總統的異想世界 2008-07-08
國台辦邀藍名嘴座談 2008-07-09
三立專訪謝長廷特輯 2008-07-11
統一大業!!?? 2008-07-14
中國證照考試 2008-07-17
INTEL中國設晶圓廠 2008-07-20
價值觀進步了 2008-07-23
連結YouTube卡通挨告 2008-07-28
萬安演習!熄燈? 2008-07-31
倒馬?? 2008-08-04
支持馬英九 2008-08-17
倒扁!!?? 2008-08-31
挺扁??!! 2008-09-01
佔地為王、劃地為王 2008-09-01
台灣經濟問邱毅!!??? 2008-09-06
要開放大陸人考證照了 2008-09-17
支持金車 2008-09-23
拒買台灣以及大陸貨 2008-10-01
可惡的雀巢 2008-10-02
抗議國安基金 2008-10-21
寫不下去 2008-11-14
台灣人權律師聯盟 2008-11-22
台灣部落格協會 2008-11-28
不用庭審,罪行已定 2008-12-04
消費券 2008-12-10
不要傷害公視 2008-12-11
立委的薪資結構 2009-01-07
看問題/防救災ABC  2009-08-12
誰該負責 2009-08-19
詐胡 2009-08-20
台灣債淹腳目-摘錄 2009-08-27
不惜穀物,天打雷劈 2010-07-08



文章分類

@ 全部筆記(229)
@ 隨意寫( 18)
@ 興家點滴( 18)
@ 旅遊記事( 2)
@ 小孩( 9)
@ 幸福台灣( 24)
@ 部洛格政論( 49)
@ 雜記( 35)
@ 用易經看世界( 74)
溫柔對待親愛的人
2009-02-06
雜記


        溫柔對待親愛的人--聖嚴法師

        對待家人,我們習慣成自然地不懂禮貌,不會溫柔,不是大呼小叫,就是懶得搭理。因為太過熟悉了,而不知珍惜。

        「你快點行不行!?大男人這麼會磨蹭,像個老婆子!」

        便利商店內櫃檯前,婦人對抱著兒子選購飲料的丈夫吼叫,轉過身卻軟了嗓:「先生,請幫我挑三個茶葉蛋,要入味一點的喔!」類似的情景應該常看見。

        比如,丈夫在外活躍又健談,被公司的女同事們封為幽默高手,回到家,卻成了自閉症患者,不是盯著電視,就是看著報紙,對妻子的說話充耳不聞,或斥喝閉嘴。

        觀察發現,這樣「裡外不一」的情形在多數人身上、多數家庭裡頭都會發生,或是慣性,或屬偶發,並且被「公然」接受。就像你遇見在爭吵的夫妻,丈夫或妻子轉過臉望見你時,會露出招呼的笑臉,回過頭又繼續爭吵,那麼般地自然。

        對待家人,我們卻習慣成自然地不懂禮貌,不會溫柔,不是大呼小叫,就是懶得搭理。因為太過熟悉了,而不知珍惜,這實在是極為錯誤的心態。

        對同事和氣,可以增進工作場所的融洽;對朋友體貼,可以擴展自己的人際;對上司尊重,可以利益自己前程。

        卻不細想:對家人和氣,可以增進家庭的融洽;對家人體貼,可以讓關係更親密;對家人尊重,可以使生活充滿歡喜。

        與家人的關係,是這世上最該珍惜的情感!許多人卻忽略了。

        一名死刑犯臨死前說了:「我很敬愛我老爸!可是我從沒對他這樣說,我總是不理他的教訓,在他指責我時瞪著他,跟他耍流氓!我其實很愛他,很感謝他從來沒放棄我,但我這一生,自懂事以來,只在他快要病死的時候抱過他一次,就只那一次,我沒惹他生氣!」

        你呢?

        總是對老媽嘟嚷肚子餓啦?襪子找不到啦?

        總是對老爸呼喊機車壞了?沒零用錢了?

        總是對兒女教訓沒個好樣?別給我丟臉?

       

        錯了!趕快,換個口氣、態度表達看看!絕對會有好的感受與獲得,你的生活將因此更美好;

        要自知苦惱,才不會拒苦事;

        要自知薄福,才會惜福種福;

        要自知不會修行,才會虛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