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外旅遊 ‧國內旅遊 ‧攝影集 ‧生活相本
最近的筆記
分類:隨意寫(18)

民主就是這樣 2008-03-22
算是部落格吧 2008-03-24
靜心&淨心 2008-03-25
明天過後 2008-03-28
逆境提昇境界 2008-04-01
風越大越要走 2008-04-02
禮運大同篇 2008-04-03
電視亡國論 2008-04-06
天再黑風再大,也要走。 2008-04-16
是天災還是人禍!? 2008-05-09
又是天災人禍 2008-05-12
李白先知 2008-05-23
不能用的運動場 2008-05-28
人人都是總統 2008-08-18
從父姓、從母姓 2008-09-08
毒牛奶的迷思 2008-10-02
股市最低點 2008-11-22
生辰八字 2009-02-27



文章分類

@ 全部筆記(229)
@ 隨意寫( 18)
@ 興家點滴( 18)
@ 旅遊記事( 2)
@ 小孩( 9)
@ 幸福台灣( 24)
@ 部洛格政論( 49)
@ 雜記( 35)
@ 用易經看世界( 74)
第三章 我對幸福台灣的幾個主張
2007-12-11
幸福台灣


        1. 幸福經濟的產業發展:創新是長遠之道

        前一陣子,我去拜會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我們談到台灣社會已經民主化,經濟發展的關鍵不再是開放與否的問題。我很清楚,開放只能帶來短期效應。長期而言,台灣的發展重點在附加價值的創新與提升,因此,不論在高科技產業或是傳統產業,不斷地技術創新才是台灣長遠發展之道,而技術創新來自於人才,所以人才的培養也顯得相當重要。

        附加價值的創新性提升,正是擺脫壓低成本競爭,或只能為他人代工的不二法門,幸福經濟要讓台灣跳出「低成本的削價競爭紅海」,而能悠游於「知識經濟的創意新藍海」。而產業升級的背後,需要政府營造一個有利於知識經濟發展的環境,這就是幸福經濟的產業發展目標。

        過去我們常有錯誤想法,以為傳統產業等於夕陽產業,但近幾年的發展顯示,若能掌握技術、專利或是發揮行銷、服務、管理、品牌的優勢,傳統產業例如鼎泰豐、阿瘦皮鞋、捷安特自行車、正新的瑪吉斯輪胎等等,也會是明星產業。

        在高科技產業方面,半導體產業之產值在二○○四年突破兆元,是我國第一個破兆的產業,在營運附加價值表現、外匯收入、就業機會、員工繳稅等方面都有亮麗的成績,而且位居全球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其中,晶圓代工的全球市占率近七成,封裝、測試產業之市占率亦超過五成。但因為半導體的關鍵技術及專利掌握在授權廠商手上,壓低我國廠商的利潤,甚至讓代工廠削價競爭,因此,台灣在國際上逐漸不具競爭優勢,未來也必須面臨外移的局面,我們需要再發展其他更具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為下一階段作準備。

        目前,台灣的影像顯示(面板)、太陽能電池及LED(編註一)等光電產業,擁有專門的技術,足以滿足市場不同需求,加上光電產業之產品符合未來消費趨勢,因此在全球擁有競爭優勢。二○○七年台灣光電產業產值首度突破新台幣二兆元大關,達到二兆六百六十五億元,年增率達三二%。預估未來數年還將維持一七%的年成長率,在二○一一年預估可達到三兆元的產值。所以,我們必須注意讓光電產業繼續保持技術領先全球的優勢,包括持續投注於自行研發,取得專利及相關智慧財產權等。這就是藉由培植重點產業,作為台灣經濟發展火車頭的經濟戰略。

        此外,台灣在生物科技也逐漸取得研發績效(編註二)。而在網路通訊技術方面,台灣近年來在WiMAX(編註三)技術的基礎規格設定上,躍居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這也是台灣由半導體代工,轉向自主研發、擁有專利權的最好實例。

        除高科技產業之外,幸福經濟強調發展低污染、少耗費原物料、高知識性、高附加價值的軟性經濟發展,包括文化、創意、美學、綠色等四大方向。

        ──將台灣現代的或傳統的文化資產的獨特性,透過創意與再包裝,來讓傳統呈現新面貌的文化產業;

        ──透過智慧財產權的生成與運用,結合個人的創意、技巧及才能,來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的創意產業;

        ──重視品牌個性、在設計中加入「美感」元素的美學經濟;

        ──強調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中,都必須符合安全、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率等要求的綠色經濟。

        這些新觀念的產業模式,為人們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帶來龐大的商機。但是要掌握這個商機,最重要的並不是掌握生產技術,而是要能夠了解人的需求是什麼?由顧客滿意度出發,再利用創意、知識,開發出滿足人們幸福需求的產品或服務。而台灣長期以來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環境,加上豐富的多元文化,最足以激盪出創意的火花,正是培育優秀創意人才的最佳搖籃。

        這些軟性經濟的產業,不但是附加價值高、低耗能,且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完全符合黃金三角的「永續發展」原則。

        再來談人才的培育,現在有許多企業要在台灣設立營運總部,就會需要各種不同領域的白領人才,如管理、財務、會計,也能發展更多周邊的知識服務業,如法律、金融,協助企業進行全球佈局。有了明確的產業發展重點,再藉由學校教育、技職訓練、產學合作等種種管道培育人才。另外,也要採用各種配套吸引海外人才,包括小留學生或海外華人第二代返台,或是外籍的專業技術、白領人才及投資者,壯大台灣的人才庫。

        幸福經濟要營造一個創新技術、培育人才的產業環境,讓台灣的產業結構向創新加值和服務品牌的兩端轉型,拉出幸福的微笑曲線!

        編註一:LED是Light Emitting Diode的縮寫,中文譯為「發光二極體」,屬半導體元件的一種。由於LED具有體積小、壽命長、耗電量小等特性,已普遍應用於3C產品指示器與顯示裝置上。

        編註二:台灣在生物科技上的優勢,包含良好之工程應用及精密製造基礎、靈活創新的中小企業體系、全民健保、高水準的大型醫學中心及優良的臨床醫學研究、良好的生命科學研究基礎、具特色的生物多樣性,與成長快速的亞太市場關係密切,以及廣大華人生技科學人才。

        編註三:WiMAX是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的縮寫,中文譯為「全球微波存取互通介面」,是一項最新的網路標準技術,涵蓋範圍較傳統Wi-Fi(Wireless Fidelity,無線區域網路)更為寬廣,將可提供使用者在筆記型電腦上隨時隨地、高速移動無線上網。關於台灣在此方面的努力與成就,可參見登載於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的「台灣專注於扮演WiMAX震央的角色」(Taiwan Eyes Role as WiMax Epicenter)一文(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2.以三中取代一中:照顧中南部、中低階層

        台灣目前有兩個陣營,就是「三中 v.s. 一中」。國民黨的一中共同市場政策,主張兩岸貨物及勞工自由交流,將造成台灣的中小企業一一倒閉,勞工的工作機會面臨重大威脅(編註一)。

        以下首先介紹三中裡的照顧中南部,我主張要從中南部開始,讓弱勢區域享有後進優勢。

        在經濟學上,台北被視為台灣的「先行者」,任何新事物都從台北開始;中南部則是「後進者」。後進者不一定永遠落後,如果能在逆境中看到挑戰、機會,結合了策略、資源就會有優勢。

        在我擔任高雄市長前,高雄市民總覺得高雄市處處不如台北市,政府重北輕南經費少,重工業污染又是文化沙漠,非常悲觀。但是我看到了高雄的獨特之處,它面向海洋、有港口、有貫穿都市的河流,所以我把高雄定位為海洋首都,以水為發展戰略。在資源與條件與台北市差很遠之下,我認為不一定樣樣拚第一,但一定要先唯一,才能成為第一。這種以唯一為第一的跳躍成長,讓原本落後的高雄市脫胎換骨。

        中南部在南部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陸續成立後,已吸引許多知名廠商進駐,並帶動周邊辦公、居住、商業與生活服務等等相關產業。未來,我認為要善用此優勢基礎,繼續以「唯一」的跳躍成長概念,來幫助中南部發揮經濟學上的「後進優勢」,累積自己獨特的競爭力;並進而擴及在東西南北中每一區域,建立不可替代的魅力,讓台灣真正實現各區域均衡發展(編註二)。

        其次,我認為應該照顧中低階層民眾,以落實公義社會。

        我出身一個很貧苦的家庭,也經歷過節衣縮食、到處借貸的日子。因此對於社會弱勢者的處境,特別有一種感同身受、人饑己饑的體會。

        我認為,執政者有義務照顧那些被排除在贏者圈之外的弱勢者,讓他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不至於因一時的挫敗而一蹶不起。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弱勢優先」的理念。

        過去台灣談社會福利制度,往往流於選舉中「喊價式」的政見牛肉,候選人間互相加碼,卻看不見整體的理念。但是在民進黨執政的這幾年中,我們從無到有,建構起一套完整的社會安全體系,致力於普及社會福利、保障就業安全及建構照顧體系,並落實性別主流化(編註三)與社區化,也推動勞工退休金新制和國民年金的立法。

        未來我們還要繼續,積極投資人民,提升弱者圈的競爭力,並擴大贏者圈的範圍。由政府來投資弱勢者,包括養育的投資、教育的投資、就業技能的投資、健康的投資、照顧服務的投資,這些對人的投資,首先可以保障弱勢者維持基本生活,接下來這些投資又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社區經濟(編註四)。

        當人民獲得足夠的投資,我們就有更多的贏者為社會盡一分心力,台灣就會走上一個互相照顧的社會,人人得以自存又能共生,這就是我所說的「共生台灣」。

        編註一:共同市場是國際經濟合作的方式,是指成員國之間包括資金、勞工等生產要素及各種產品能夠自由流通。在此定義下,「一中共同市場」會讓中國的勞工可以自由到台灣來工作,而中國生產的產品也能全面傾銷台灣,進而造成台灣廠商倒閉、本地勞工失業率大幅攀升。蕭萬長先生多次公開主張「一中共同市場」,實屬不當。參見香港雜誌《中國評論》二○○五年八月份的「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與實踐」一文,及二○○五年十二月一日於淡江大學的演講記錄。

        編註二:有關區域發展之規劃,請參閱本書第一二二頁「新六星讓台灣具有六個新加坡的競爭力」一文。

        編註三:一般社會中的各領域,如政治參與、教育政策、法律制定、社會參與、科技、醫療、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是以男性經驗及觀點所制定的制度,這個情況顯示女性的需要、經驗、意見與參與等常被忽略在主流的制度之外,以致婦女的需求被忽視。「性別主流化」就是在政策制定中加入性別觀點,以達兩性平等的目標。

        編註四:另請參閱本書第九八頁「充分就業,是我與人民的幸福約定」一文及第一○一頁「青年有屋住,前途一路發」一文。

       

        3. 三中之中小企業:全力維繫生機,防止社會M型化

        三中的第三個主張是照顧中小企業。為什麼我強調要特別偏愛中小企業?

        台灣目前有一百二十三萬家中小企業,約佔台灣所有企業家數的九八%,每年產值逾十兆營業額,雖只佔全國總產值近三○%;但其所雇用的勞工,高達七百六十四萬人,提供台灣就業市場七七%的就業率。過去租稅優惠政策獨厚高科技產業,中小企業長期被政府所忽略,以致在遭受大環境的衝擊時,毫無抵擋能力,而不得不出走,也造成了台灣的失業率攀高,經濟成長趨緩。

        這些中小企業主、小店舖經營者,絕大部分是屬於台灣的中產階級、中堅力量,大量出走後,服務型產業一時之間,無法支撐起就業機會的落差。可以說,中小企業出走所帶來的就業機會流失,是導致台灣社會問題、經濟問題的主要原因。

        而這些流失中小企業的人力,與服務型產業所需的人才不盡相同,也無法立刻進行轉換,因此,不可能立即照某些人所提議:「台灣應該儘量發展服務型產業,來取代中小企業。」

        因此,我認為短期內要改善國內投資環境,讓根留台灣的企業可以經營獲利、擴充規模,並吸引外移的中小企業返鄉投資,才是當務之急(編註一)。

        從國民黨統治以來,財經部會首長固定與六大工商龍頭座談早餐會;我當行政院長時,則常與中小企業代表喝下午茶,傾聽他們的需求。我認為,要活化中小企業,應該要從解決勞力、土地取得、研發創新及資金等四大方面來協助中小企業發展。

        首先,政府應該適度為企業解決勞力問題,但是引進外勞的前提,不應該影響本國勞工的就業機會,這就是「補充性外勞」的政策概念。中小企業同時雇用本國勞工和外勞來爭取訂單,若禁止使用外勞,企業就得外移,本國勞工也是失業受害,所以應酌予放寬中小企業使用補充性外勞,為台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達到企業與勞工共生雙贏的結果。

        在土地方面,我主張開放工業區土地的租用,由政府提供租金優惠,以節省土地的成本,不僅解決中小企業需求,也活化閒置的工業區土地。我擔任行政院長時,就在民進黨既有的「○○六六八八」政策基礎上,要求釋出更多工業用地,配合「中長期投資穩定計畫」,加快申請流程。從二○○五年到二○○七兩年間,估計吸引了三○五家廠商進駐,增加投資金額一○七○億元,增加年產值一二八四億元,並創造了二萬一千三百五十二個就業機會(編註二)。我認為這項政策應該擴大實施,以解決中小企業的土地問題。

        中小企業很難自行研發,應該鼓勵投入更多研發費用,我當行政院長時研發經費成長十五%,未來應朝這個目標繼續維持,也可以用賦稅優惠鼓勵。我也認為應該借重工研院及學術機構的產學合作,協助留在台灣或有意回台的中小企業升級、提高附加價值。

        此外,中小企業的融資很重要,大部分中小企業的報表,不符合目前銀行體系的會計原則,銀行也擔心逾放比過高,常傾向拒絕融資,致貸款無門。我認為應該制定中小企業適用的一般會計原則,並以獎勵與考核引導金融機構的授信政策走向,來增加對中小企業融資。並應將信保基金作業制度調整得更靈活、使銀行更願意配合政策所需,一定要讓中小企業普遍感受到政府照顧的心意與實際。

        中小企業與在地人民的就業、生活息息相關,幸福經濟要協助中小企業在地升級,以開拓國際市場,或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以滿足國內需求為起點,創造新的經營前景。

       

        編註一:另請參閱本書第八三頁「建構台灣經濟新願景,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第八五頁「幸福經濟的產業發展:創新是長遠之道」及第一七○頁「強化台灣競爭力才能留住台商」。

        編註二:另請參閱本書第一七○頁「強化台灣競爭力才能留住台商」一文。

       

        4. 充分就業,是我與人民的幸福約定

        物價高、失業嚴重、房貸負擔過重、債務沉重是現代青年朋友的四大痛苦。我認為,執政者應該「視民如傷」──要實現幸福經濟,就必須優先為人民除去痛苦。在青年四大痛苦中,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關鍵的,必須先解決失業率過高的問題。

        近年來,台灣的失業率始終居高不下,其實關鍵在於過去國民黨政府錯誤鼓勵企業外移,導致產業空洞化(編註一),實應負相當責任。

        如前文所說的,台灣的企業有九成以上都屬於中小企業,創造的就業率,佔就業市場七七%。但九○年代以來,中小企業大量、急速流失,造成嚴重的勞工失業問題。台灣是一海島型的開放經濟體,強調海外市場無可厚非;但政府也應該同時提升台灣的內需市場,以及提升產業技術,才能吸引資金回流台灣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台灣現在的服務業佔國內生產毛額已達七成二,這對先進國家而言算蠻高的,但是我們創造就業總人數只有五成八,這是當前的問題關鍵所在。相對地,新加坡服務業比例六成三,南韓服務業才六成二,但新加坡服務業就業人口比例七成五,南韓服務業就業人口比例七成二,表示我們的服務業創造就業人口不夠大,服務業的內涵有問題,沒有國際化也是原因。

        分析台灣服務業的內涵,金融業所佔比例太高,商業服務業相對偏低,只有英國的六分之一,韓國的二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金融業雖創造極高的國內生產毛額,卻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將來應該積極發展內需型的各類服務業,以逐漸填補因產業外移所流失的就業機會。

       

        我的理想是要把「人人有工作」當做施政的重要優先,這是社會安定的第一步,因此,執政者必須用心盡力思考各種可能方案。例如促進多元就業方案、就業多媽媽、青年職涯啟動、身心障礙者就業開門等都是成功的計畫。而我所提出的「新六星計畫」(編註二),便規劃社區各項服務需求盡量自給自足,包括發展生活照顧服務,將可提供社區許多就業機會。

        此外,吸引外資及台資回流、透過活化企業經營、爭取台商與外商在台灣設立企業營運總部等等,也都可以創造良好就業環境,讓想工作的,「人人有工作」,而且薪資合理化。

        有人說,「充分就業」是不可能的。但我認為,讓每個想工作的人,都能找到發揮的空間,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優先目標。就是不容易,才需要用心、努力去達到,要讓人民充分感受到政府的重視與成效。執政者不要在看到困難時就先說不可能,應該深入了解問題所在,提出有效對策,降低失業率只是努力的過程,不能以此自我滿足。

        發展社會照顧、滿足人民基本需求、提升生活品質相關的內需產業、創造「人人有工作」的企圖心與責任感,這是政府與人民的幸福約定,也才符合幸福經濟的概念。

        編註一:請參閱本書第九四頁「三中之中小企業:全力維繫生機,防止社會M型化」一文。

        編註二:另請參閱本書第一二二頁「新六星讓台灣具有六個新加坡的競爭力」一文。

       

        5. 「青年有屋住」,前途一路發

        青年四大痛苦之二,就是房價太高、房貸負擔太大,導致年輕人買不起房子。

        在台北市,如果要買三十坪大的房子,平均要花一千五百四十萬元。就算是月入八萬元的年輕夫妻,也得不吃不喝、甚至不繳稅,花二十年才能買得起;之後,貸款要月繳五萬元,幾乎佔去薪資所得的六成多,這對年輕夫婦的負擔很重,也無餘力撫養小孩。

        買不起台北的房子,是一般受薪階級普遍的心聲。特別是,台北市有許多老社區,多年來未進行都市更新(編註),一家五、六口擠在十幾坪大的三十年老公寓。一旦兒女長大,或各自婚嫁,年輕人只好被迫搬出去。而這些年輕朋友,或者剛就業,或者積蓄不多,家中長輩又無力提供資助時,他們要不搬到台北縣的近郊,每天得花近兩個小時來回奔波,忍受通車之苦;要不只好告別台北,離鄉背井到外縣市去生活。

        或許有人認為,台北這種高房價是「繁榮」的象徵、是自由市場的成果。我認為這些人,不懂經濟、更不懂幸福。台北市目前高房價的情況,其實是過去市政府政策錯誤所導致的結果。市政府多年來未積極推動都市更新,讓土地變成「稀有財」,當然造成地價狂飆;建商將本求利,只好不斷拉高房價,這是台北市房價狂飆的主因。如果善用都市更新,並釋出公有土地興建青年住宅,建商不必花費大筆資金購地,反而更容易經營。

        居住是人民的生存權,更是憲法所保障的權利,政府責無旁貸。政府固然應尊重市場機制,不過,當市場經濟妨害了人民的基本生存權時,政府便不該放任市場自由決定,而應由政策加以調節。從弱勢優先的理念來看,對於經濟能力較不足的人,如勞工、青年及貧窮,房屋政策應協助他們解決住的問題,讓他們有能力租屋或是買房子,這種機制,與市場經濟的運作應是並行的雙軌。

        所以我提出「168一路發青年住屋政策」,優先解決年輕人的痛苦。由公有土地大量興建青年住宅,出租給二十五歲以上、收入偏低的年輕人,一生適用「1」次,在八年的期限內,前兩年租金打「6」折,另外兩年租金打「8」折,以減輕租屋負擔。並且由政府提供低利貸款,協助年輕人買房子,年輕人首次購屋應給予無息貸款等等相關協助,同時大量興建學校宿舍,解決學生在校外租屋之苦。

        為保障人民的生存權,政府在必要時應利用政策做適當調節,以避免市場經濟的惡果,這也是對於低收入青年的重要保障,符合我所主張的「弱勢優先」。

       

        編註:都市更新是指都市在發展多年之後,就會面臨社區人口擁擠、民宅及公共設施老舊等問題,此時需要藉由都市更新計畫重新規劃都市空間、改善環境品質。都市更新可以藉由特定目標的配套,例如釋放公有閒置土地,擴大容積獎勵的上限,以誘使民間提出再開發計畫,或將部分容積獎勵,折算做為引進民間資金的誘因,建商亦可獲得低廉土地,進而興建青年住宅。

       

        6. 幸福農業,追求人與土地親善的生活方式

        朋友告訴我幸福農莊的故事。一對夫妻為了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在大屯溪河畔過起親近自然、有機種植的生活,孩子的病不藥而癒。當這位妻子望著在田埂上赤足奔跑的孩子時,她的心中幸福滿溢。為了讓這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廣為人知,她寫書、經營部落格,已有十萬人次上網閱覽,並紛紛留言希望能加入。我在想,這代表有十萬顆渴望幸福的心,而我們是不是離幸福太遙遠了?

        自一九七○年起,台灣農戶的收入中,非農業所得開始超越農業所得比例(參見上圖),農家光靠務農養不活自己,必須自己或家人兼做其他工作才得以維生。於是,形成一股推力,把農村青壯人口陸續推向工業區。七○年代,正是台灣經濟成長率高達一○%以上的年代,我們的農村卻因人口流向工業,而逐漸凋敝。

        此外,為了把電子科技產品賣到國際市場,於是台灣在貿易談判中,往往必須附帶同意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台灣,以致本地農產品遭受莫大競爭;如此情況,形同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一直到現在,農家的可支配所得都只有非農家的七到八成左右,務農好像「沒出息」(參見文末附表)。

        有一些創作者透過藝術創作,表達他們對這個議題的關懷:紀錄片「無米樂」說出「末代滅農」的心聲;而交工樂隊的鍾永豐與林生祥等人,在「縣道一八四初開始」這首歌中唱出了「建設」如何把農村的資源、人力源源不絕送向城市的「以農養工」景象(編註一)。

        農村人口老化,是世界性問題,很多國家在全球化自由貿易談判桌上不得不作出妥協。我因為留學日本,了解日本不惜運用各種籌碼與策略,可說是舉國共識,極力抵抗外國要求開放進口農產品的壓力。未來,台灣政府在世界貿易組織(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杜哈回合談判上,要學習日本,堅持農業立場,不要再讓農業成為貿易犧牲品。

        照顧農民、讓農業繼續生存,不僅是因為台灣有獨特的農業環境和技術,也是為台灣人民保留如同「幸福農莊」般的自然生活方式。當國際觀光客慕名而來體驗農村風情時,又能創造出結合觀光、休閒、文化的「體驗經濟」,符合幸福經濟的內涵。

        過去幾十年來,我們發展出優秀的農業科技和田間管理的技術,從產期調整、物種基因種植到農藥殘留管理等等,成果在在值得自豪,也傲視全球。未來,我們要更珍惜台灣農業的優勢,進而健全產銷通路,讓生產與需求端聯結,有心務農者的投入能獲得對等的報酬。

        農業是台灣之本,照顧農民、活化農業、振興農村,是為台灣保留一種幸福生活的可能性,人與土地親善的生活方式,正是「以人為本」的幸福經濟所追求的目標。

        我認為,未來應把農委會改為農業部,作為照顧農民的宣示,另外成立農業電台及農業的電視台專業頻道,讓農民更了解農業的資訊及政府對農業的作為。同時,我再提出七大主張,作為達成願景的策略。

        (1)農民之心血,價格要保障:農產品在在都是農民腳踩土地、流汗用心耕種的,若因生產過剩,造成市價偏低,甚至必須含淚丟棄,不但血本無歸,而且可以想像其心痛。因此,我認為,除了必須提供農民充分資訊以決定當年耕作種類及數量、健全銷售通路、活化產銷聯結之外,在全面性照顧農民方案尚未出來之前,對於稻米及其他農作物不敷成本的情況,應在世界貿易組織規範範圍內,盡可能予以補貼,但前提是必須建立登記制度(編註二)。

        (2)農作有身分,農民有錢春:推動農產品的「地理標章」,台灣生產的農產品就標誌台灣,保護台灣農業的商標。中國生產的農產品也要標示清楚,避免魚目混珠。

        (3)種苗要登記,產品禁回銷:台灣在歐盟、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已取得品種權申請,一經申請後,不但能收取權利金,也可避免其他國家非法取得我國的植物品種銷往該國。因此,未來台灣的農業技術或種苗需具有相當保護,才能同意在中國耕種,並明訂禁止回銷,以免破壞台灣產銷秩序。

        (4)檢驗建制度,農業有前途:對中國農產品要嚴懲走私,合法進口的也要嚴格檢驗,以管控其品質,這不僅為了保障台灣的優質農產品,也保障國人的健康。

        (5)農村大改變,農舍新展現:民進黨執政以來,開放了農村民宿和酒莊,各地休閒農業正蓬勃發展,來台的新加坡觀光客認為,這就是台灣的魅力所在!未來我們更要全國推廣,搭配交通、科技、健康醫療等,並建立全國整合的品質評鑑與資訊服務系統,讓旅客更方便、安全、舒適,以吸引觀光客及農村人口回流。

        (6)序大有車坐,可比大員外:偏遠地區因為市場經濟關係,農村及偏遠地區居民很不方便。我認為應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及民間資源,建立偏遠地區的「運輸服務網」,為他們服務,不該讓偏遠地區民眾的權益受損,這也是弱勢優先於市場機制的精神。

        (7)各行用心做,投入皆減稅:台灣有很多企業很有心,成立基金會,希望能回饋社會,我主張未來對農村的建設或服務提供捐贈或投資的企業,應給予適當稅負減免,以鼓勵企業界將資源投入農村,更擴大企業社會責任的範圍。

        腳踩大地,手捧稻米,我們必須感念農業對台灣經濟發展的付出。幸福經濟就是要尋找農業與工業共生之路,用黃金三角實現對台灣農村和農民的守護!

        編註一:「縣道一八四初開始」,由鍾永豐作詞、林生祥作曲,收錄在交工樂隊「菊花夜行軍」專輯(二○○一年),風潮音樂發行。

        編註二:台灣的稻米收購價格,從一九九三年起已十四年未曾調整,故行政院於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院會決定,自二○○八年第一期稻作起,政府各項公糧稻穀收購價格每公斤提高兩元。

       

        7. 綠色財政改革:開徵能源稅,創造稅制改革的契機

        前陣子,國際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的趨勢,也引爆台灣的能源政策的爭議。

        究竟油價該不該漲?政府該不該補貼?各界意見紛紜,各有所本。

        各項研究指出,全球的石油將於四十年內開採殆盡,天然氣於五十年內耗盡,煤礦於一百二十年內被用完,全球四百多座核電廠所需的鈾礦亦將於六十年內用盡。人類對能源的高度仰賴,使得近十年來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已上漲了三倍,未來必然漲幅還會不斷快速攀升。

        和先進國家相比,台灣是「低所得、低能源價格」的國家,台灣的油價、水費、電費都因政府補貼而偏太低。於是,油價低,等於鼓勵大家選擇開車、騎摩托車,造成發展大眾運輸系統的困難;電費低,大家對發展節能產業與綠建築顯得興趣缺缺;水費便宜,造成浪費以及水管漏掉的水,超過一座水庫。這樣的齊頭式低價政策,無疑造成用電、用油、用水用得越多,得到國家的補貼越多,等於是「弱勢補貼強勢」、「用油少的補貼用油多的」、「公車捷運族補貼開車族」、「開小車的補助開大車的」。

        位於西雅圖的「守望北美洲」(Northwest Enviroment Watch)生態組織所出版的《善意的生態殺手》一書,沉重地控訴,「不當的補貼,帶來資源浩劫」;顯然,低能源價格政策對台灣的環境永續、資源分配,同樣造成很大的傷害。由於缺乏照顧弱勢或環境的相關配套,使得低價政策適得其反,成為破壞社會公義與環境永續的元兇。

        為了改變上述低價能源政策的傷害,我主張「使用者付費」,對高耗能的產品課徵能源稅,促使人們改用低耗能的產品,而且,未來這些增加的稅收應使用於環境復育及社會公義的相關支出。包括台灣各地環境復育的支出:鼓勵節能產業與綠建築、開發清潔生產製程、新能源或再生能源,並發展大眾運輸系統等;以及社會公義的支出:把這類新增稅收一部分用在投資弱勢者,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照顧,以及基本就業能力與就業機會;並用來降低受薪階級的所得稅負擔,以鼓勵全民充分就業,真正實現黃金三角的幸福經濟。

        其中,以能源稅的新增稅收來發展大眾運輸系統,因為耗能少於私用的交通工具,對環境較友善;而大眾運輸系統的發達,可減輕低所得者的生活支出,亦可創造工作機會,在照顧弱勢上有雙重效果;可說同時具有環境優先與弱勢優先的意義,非常值得推廣。

        另外,我也構思對現行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進行通盤檢討及改善,使其更為合理化,也讓企業的稅基更合理公平。因為這樣而來的新增稅收,將充分運用在企業身上,包括,降低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刺激企業的投資意願等等,以更加速產業發展的正向循環。

        至於遺產稅,我主張把遺產稅降到一○%,把免稅額提高至三千萬元,這是有著整體考量的:一來必須配合前述提高所得稅免稅額,以降低薪水階級稅賦負擔;以及興建青年住宅、照顧弱勢等政策。其次,稅制改革不只是要考量公平性,也要考慮國際競爭力,例如新加坡的遺產稅已降到一○%,韓國、美國即將降為零,如果台灣還維持在高稅率,只有鼓勵高遺產者移民避稅,真正繳稅的還是一般升斗小民,重演為了繼承遺產繳稅而變賣祖產或負債累累的悲劇。

        台灣目前有八三%的人民有住宅,可見遺產稅並非少數人的問題。尤其,過去有很多民眾為了繳遺產稅而傷心賣掉祖傳的房子、土地,更是不合乎情與理。提高遺產稅的免稅額至三千萬、降低遺產稅為一○%,既照顧資金實力較弱者,也可讓強者願意讓資產回流台灣,不用汲汲避稅;資產回流可提升台灣整體資產價值,更可在台投資,可說各階層皆都受益。

        從黃金三角幸福經濟的角度來看,國家稅收也要符合經濟發展、社會公義和環境永續三者的平衡,這就是綠色財政改革。未來,台灣應該朝這個方向進行稅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