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外旅遊 ‧國內旅遊 ‧攝影集 ‧生活相本
最近的筆記
最近的筆記(20)

南北韓會不會打 2010-11-24
亞運到了中國變黑暗 2010-11-20
抉擇帶來改變 2010-10-20
不惜穀物,天打雷劈 2010-07-08
是陰謀嗎,學易經吧 2010-06-19
Webhostingpad 很爛 NO good 2010-06-12
現代社會福利制度 2010-04-09
盧碧颱風 2009-10-19
改變世界 2009-10-12
17,18號颱風 2009-10-01
彩雲颱風 2009-09-13
台灣債淹腳目-摘錄 2009-08-27
要拼才會贏 2009-08-26
詐胡 2009-08-20
誰該負責 2009-08-19
下一個颱風 2009-08-13
看問題/防救災ABC  2009-08-12
養孩子,我做「見景生情」的陪伴 2009-08-11
莫拉克颱風 2009-08-07
南卡颱風會不會侵台 2009-06-24



文章分類

@ 全部筆記(229)
@ 隨意寫( 18)
@ 興家點滴( 18)
@ 旅遊記事( 2)
@ 小孩( 9)
@ 幸福台灣( 24)
@ 部洛格政論( 49)
@ 雜記( 35)
@ 用易經看世界( 74)
第一章 幸福,是政府必修的經濟學分
2007-12-15
幸福台灣


        1. 什麼是幸福?

        台灣是個可愛的地方,因為這裡總是充滿感人的故事:

        ──有人離開高階主管的職位,重拾年少夢想,為個人創業奮鬥著;

        ──有人退隱山林,一磚一瓦自己蓋房子,以有機農法種植、過自給自足的生活;

        ──有人為了照顧重病的長輩,付出愛心與耐心,全年無休;

        ──更有人放棄記者光環,回家當全職媽媽,陪孩子度過快樂的童年,還因此投入教育、幫助更多的孩子。

        這些人原本都年薪逾百萬,卻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陪伴孩子的成長,放棄人人稱羨的高薪收入。對他們來說,生命當中還有比百萬年薪、身分地位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幸福」!

        英國頂尖的經濟學家理查.萊亞德指出:「一個人所得收入的高低,和快樂與否,並不成正比。」(編註)原因就在於,「我們花了太多氣力在與別人比較,而使自己不快樂。」而他認為,影響一個人幸福感的來源,包含了「家庭關係、財務狀況、工作、社群和朋友、健康、個人自由,以及個人價值觀」等七大因素。

        幸福是很主觀的心理感受,如果你去問一百位台灣人:「什麼是幸福?」可能會有一○一種、甚至一○○一種答案!有活力、健康、生活有意義,常大笑,都能讓人覺得幸福。事實上,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的需求層次除了改善經濟生活之外,日益多樣化,人還有愛與被愛的渴望、有受到別人尊重的渴望,更有自我實現的渴望。人的生活領域,也不是只有工作與睡覺兩端,然後用消費來填補之間的空隙。我們有家庭、有朋友,期待假日走向大自然,也需要用文化饗宴來豐富自己的心靈。

        把幸福視為政府重要職責,最早源於美國的獨立宣言。這份文件認為,「生命(Life)、自由(Liberty)與追求快樂(in pursuit of Happiness)是上天賦與的權利」,政府是為了這些目的而設,「任何政府如果破壞這些目的,就該被推翻。」

        誠如萊亞德所言:「一個追求快樂的國家,才是最偉大的國家。」

        台灣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必須讓人民感到幸福。幸福,是每一個新世代領導人必修的一堂課。

        編註:理查.萊亞德(Richard Layard)曾任前英國首相布萊爾的經濟顧問,這是他在《快樂經濟學》(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一書中所提的主張。

       

        2. 如果用幸福畫一張世界地圖,台灣在哪裡?

        什麼樣的國家才是幸福國家呢?

        英國社會心理學者懷特(Adrian White),在二○○七年發表了一份引起廣泛重視的研究,稱為「世界快樂地圖」(World Map of Happiness,參見文末附表)。不同於一般國際評比都採取經濟指標,這份報告用「快樂」來為各國政府打分數。

        從附表中可看出,北歐小國的丹麥被選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位處喜馬拉雅山麓下的小國不丹,。每人年均所得僅有一千四百美元,國家並不富有,卻名列第八。不丹國王史旺克以「國民幸福毛額」(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作為治國理念,將「政府善治」、「經濟成長」、「文化發展」、「環境保護」四個層面列為施政目標,讓國民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均衡,而不是盲目追求工商業發展。結果,不丹人民的快樂度,竟與全球每人年均所得最高的盧森堡並駕齊驅!

        反觀,世界最大工業體的美國,雖然地大國富,卻近年來飽受恐怖主義威脅,人民擔心受怕,安全檢查令人毫無尊嚴。而日本,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人年均所得是不丹的二十五倍,快樂程度卻落後不丹甚多。

        足見人民幸福不幸福?快不快樂?和國家大小、國民所得不一定成比例。

        台灣呢?在這份地圖中,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屬於中段班。包含日本、韓國、中國在內的幾個東亞國家,雖然有著亮麗的經濟成就,但這些國家在追求人民幸福的作為上,表現卻不甚理想。

        對於上述的國際排名,其中有許多指標,或許是見仁見智。但不管台灣排名是高還是低,我都會認真地去思考其中的意義。我們必須捫心自問:過去國家整體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否帶給人民更美滿的家庭?國民身心是否更健康?生活的品質是否滿意?社會內部的族群關係是否和諧?台灣是否得到國際社會尊重?

        當世界各國都用新的視野來檢視自己本身的定位,台灣的經濟發展也必須回歸基本價值,以人民幸福感為指標,以追求人民實質的幸福為目的。

       

        3. 下一站到哪裡? 台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

        過去五十年來,台灣在冷戰時代所形成的國際分工架構中,靠著優異而低廉的勞工、便宜的土地成本,脫穎而出,成為歐美國家的「代工基地」,形成了出口導向的依賴貿易。這種以「壓低成本」、「削價競爭」的經濟發展策略,配合國家關稅保護、鼓勵出口、獎勵外資及僑資等措施,並以稅賦補貼重工業、石化業等「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業政策,讓當時的台灣迅速地累積了國家的財富,創下令人驚嘆的經濟奇蹟,也蛻身成為「亞洲四小龍」。

        然而,這樣的經濟奇蹟,固然為我們帶來經濟上的光榮感,但過去只注重經濟成長、忽視環境保護以及社會公義的作法,也讓我們付出了沉重代價。回顧台灣社會發展,解嚴過後,長期受到壓抑的社會力一時之間猛烈爆發,農民、勞工、環保、婦女、原住民、無住屋者、消費者權益保障等等各式各樣的自力救濟運動,都是對這種「經濟至上」思維的反彈。

        此外,九○年代全球性所帶來的經濟變局,也改變了台灣過去在國際分工鏈上的位置。包括中國、印度等後進國家都加入,瓜分了原有「代工基地」的國際市場。台灣,因為無法擺脫代工策略與低成本競爭邏輯,許多產業在這波狂潮中紛紛出走。而產業大量外移的結果,連帶造成國內就業機會銳減、企業對台灣投資趨緩、薪資成長放緩、結構性失業增加、社會出現貧富差異加劇等等問題。

        若我們仔細檢視台灣當前的經濟困境,其實不難發現,過去在評估上只重視國內生產毛額,是關鍵原因之一。

        現今有關國民財富的統計,很多是根據國內生產毛額而來。這讓很多政府在考慮經濟政策時,都把「如何提升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奉為無上圭臬。

        我們必須問的是: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是否真能衡量國家的一切?

        舉例來說,過去國民黨政府推廣運動或娛樂休閒,就是在每個縣市花上億元,蓋大型體育館舉辦運動會,短短數周內體育館湧進上萬名民眾,運動會通常四年一次,辦完之後就空蕩蕩的,除了周邊近鄰外,廣大民眾無從使用。例如花蓮縣的體育館蓋在北邊的花蓮市,南邊的玉里鎮民幾乎使用不到。

        如果把相同的錢,在各個鄉鎮市內興建社區的步道、自行車道等休閒運動設施,及公園綠地、親水廣場,就像台東關山的環鎮自行車步道、台中東勢到豐原的自行車綠廊,既方便一般民眾或攜家帶眷,共享親子之樂,或是年輕男女結伴出遊;也帶來地方的觀光收入。

        花費幾十億興建大型體育場,一定會提高國內生產毛額;但是,卻無法普遍讓民眾產生幸福感。百萬、千萬所打造的大眾休閒設施雖可帶來健康生活的幸福感,對國內生產毛額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兩相對比說明了,國內生產毛額無法衡量人類文明活動的一切價值;過於強調國內生產毛額,會忽略了生命中許多無形的價值。

        這正是手段與目的之間的差距。當我們一心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卻幾乎遺忘,所謂財富,是人類追求快樂的手段,而非目的;是中間過程,而非終極價值。

        這是經濟思維的維新與轉型。我認為,政府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施政思維,不再只追求客觀經濟發展指數的增長,而是必須反映出民眾主觀的生活質量感受。從過去過分強調製造生產、依賴貿易發展與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等的商品經濟思維,轉型成為體現人本價值、重視生活品質、強調社會資源共享的「幸福經濟」。

        台灣,正站在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我期盼,幸福經濟能引領台灣成為既富裕且快樂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