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外旅遊 ‧國內旅遊 ‧攝影集 ‧生活相本
最近的筆記
分類:小孩(9)

兩個小孩 2008-03-01
小孩行為管理 2008-03-30 @
養兒方知父母恩 2008-07-03
上學好,不上學好 2008-08-30
把拔,講故事 2008-09-18
兩隻老虎 2009-06-01
數羊 2009-06-09
挖小孩 2009-06-15
要拼才會贏 2009-08-26



文章分類

@ 全部筆記(229)
@ 隨意寫( 18)
@ 興家點滴( 18)
@ 旅遊記事( 2)
@ 小孩( 9)
@ 幸福台灣( 24)
@ 部洛格政論( 49)
@ 雜記( 35)
@ 用易經看世界( 74)
小孩行為管理
2008-03-30
小孩


        媽,關於您對我對小孩的管教方式,我還是要跟您解釋。明賢現在是兩歲十個月。

        只是這我以前都解釋過了,但是我還是再重講一次。

        小孩子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在還不知道是非的時候,我們不能打罵,這大約是在一歲半到兩歲以前,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所以應該要以制約反應來約束。我的做法是限制活動,因為這時的小孩,剝奪他的活動自由已經是很嚴重的事情了,這樣做可以認他知道他的行為不對,絕對不可以用打的。如果這時期用打罵的,小孩只會產生「你只會打我」的潛在心理。因為他們沒有對於自己行為的認知。

        再來的階段他們有對事物短時間的認知,這時要當下指出他的問題以及當下處理,因為他們的記憶短暫,而且此時他們已經開始表現性格,所以發生錯誤行為的時候應該及時指正,這時他們還沒有社群的觀念,沒有所謂面子的問題,而您說的面子問題,是您不忍心看他哭,但是這一個階段又很重要,如果大人不能堅持,小孩的基礎偏差行為就會建立,他們會認為這是對的。

        再來的階段,開始有社會群體概念的時候,這時大約三歲半到四歲,此時他們的記憶可以比較長,大約可以記得一天前的細節,所以發生行為偏差的時候,可以延遲指正。而且這時要重視他的社群觀念,不能在眾人面前給他難看。

        這兩個階段之間,小孩已經可以知道他做了什麼,為什麼被處罰,或是為什麼被打。但無論如何,處罰的前後都要跟小孩講他為什麼被處罰。還有,如果大人是生氣的,就不應該管教小孩,管教小孩不可以在生氣或動怒的情形下進行,否則這管教的結果,絕對有後遺症。

        再來的階段,大約小學,這時他們的因果觀念以及社群已經建立,所以不能用打罵的,要好好講,除非過分偏差,否則應該用道理來溝通。

        再來的階段是到十三歲以後,複雜的基本思考已經可以開始,這時應該要用就事論事的方式來互動討論他們的心靈世界。再來十五歲以後的社會化過長我們見面在聊。

        所以話說回來,明賢的發展算是快的,這要從平時長時的互動來觀察,不能以您的角度來論述。現在的階段還是在建立因果以及制約反應混合的階段,因為他們沒辦法在一分鐘後去思考前一分鐘行為的是與非,所以必須當下處理。如果再大一點,當然要看實際的發展狀況,才能用帶開,然後在處理。

        您所指出堂姊和小叔的管教方式的不同所造成小孩行為發展的差異,是這樣的,他們所用的是一條鞭法,從頭到尾一樣。但是您要知道,太小的時候,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大一點的時候,打罵是不好的,我認為應該用個別發展的個別時程來分別方法管教,再加上以易經所講的人格特質來一起考慮。絕對不是故意用高壓的方式來管制小孩。但是,他們對小孩的管教,您只看了幾個小時,不能代表全部,不能以偏概全。

        每個小孩的行為模式都不相同,這也包含了前世所留下來的習慣,三歲以前基本的行為模式會建立完成,如果此時不能堅持,那以後要用溝通的方法教導,就很困難了。

        以我的概念,每個階段都應該建立在前幾個階段的完成,如果沒辦法從最早先小孩不知是非,用制約反應的方式完成基本型為模式建立,那不用談後面的心靈溝通階段。因為他們會認為他們錯的行為是對的,因為以前可以,為什麼現在跟我說不行,小孩就會產生更嚴重的思想上的偏差。

        媽,您要告訴我的事情我瞭解,但是因為您又是上一輩,所以一定不忍您看到我現在管教小孩的方法。但是您要瞭解,這只是一個階段,不是一條鞭法。胡適說他媽媽會用好好講的方式教導他,請問這是她幾歲的時候,如果才兩歲,好好講有用嗎。而且現在的社會不可能父母二十四小時陪伴,加上外在刺激很多,並不像以往單純,所以不同的時代也會有不同的親子溝通管教方式。

        我再次強調,我的教育觀念不是一條鞭法,是因時程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在這個階段,如果小孩的行為不是嚴重的,不是重複的,不是故意的,應該要好好講。但是,明賢的個性有一個很拗的基因,他會故意試探大人的極限。所以,此時應該更要堅持。

        您要知道,小孩子很聰明,所以他們知道在您的面前,行為的偏差是有可以有空間的,所以他可以不管對錯,先做了再說。這一點,其實是您們要改變的。因為您們沒辦法長時間觀察,所以不知道他的行為模式是怎樣,所以您會難過小孩被處罰。

        我跟小孩是感情很好的,他也會找我玩、找我念故事書給他聽、找我畫畫、找我洗澡、找我睡覺等等。我對他的行為管理,以目前的階段主要還是建立每一件事情的對錯,而不是一類事情的對錯,因為現在小孩還不能了解什麼是一類的事情。

        比方說,跟小孩說「危險的事情不能做」,在這個階段是不適合的,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危險,只能一件一件的告訴他們,比方說,不能玩電、不能玩水、不能玩火、不能在樓梯跑、不能跑到馬路上,而且要反覆的說,反覆的管制。因為這不能讓小孩去試試看,因為這真的會要命。

        又比方說,跟小孩說「壞事不要做」,在這個階段也是不合適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所謂壞事,也要一件一件來講,一件一件的教,如果行為反復發生,就要用更高壓的手段,一件一件的來建立他們什麼叫做「壞事」。

        他的下一個階段就是進入初步的社群,這時的面子問題很重要,我也在探測他進入這個階段的時機到了沒有,因為時機未到,就以這個社群階段的方法為主來教育小孩,小孩會變成他可以為所欲為,只要講的好就好了,行為不好沒關係,因為只要會講就好就不會被處罰。因為現在這個階段是建立行為模式,是爸媽最辛苦、爺爺奶奶最心疼的時候,但是要忍耐,否則以後真的就不好溝通了。有個一百歲的醫師的書中寫到「你要小孩哭一天,還是要大人窟一輩子」,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通常行為教育不是單一階段,而是要以主要的管理階段配合前後兩階段一起進行,這是動態的,不是一條鞭,而且時機的拿捏也很重要,這是教育的教科書裏沒有提到的。最大的問題是,連大人都做不到,怎麼管理小孩。

        您看到的明賢是兩歲多,表姊和小叔的小孩都比較大了,不能這樣的比較,他們的教導方式的結果不代表全部,也不代表對與錯。您應該把每個小孩的命盤拿來看一下,分析他們的基礎性格,然後因材施教,這樣才是最正確的教育方法,也是應該要推廣的。只是,問題是,大人到底懂不懂呢。

        有些論述是學者專家寫出來的,就像我小姨子讀的是心理學,邊唸書邊拿明賢當做題材觀察,她說,小孩的發展怎麼和書上寫的差那麼多?這跟尿布沒有關係,身體的成長和心靈的成長在這個時代應該要分開觀察與評估,不能當作絕對位置參考。當心智發展比較快的時候,不能因為身體發展還沒到就不先進到下一階段,反之亦然。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現在大多小孩數偏差行為的產生都是因為父母認為小孩還小,所以不進行偏差行為的管理與校正,導致長大後無法改變的篇差思考。而且,因為社會刺激多元的因素,現在的小孩心智發展都快的多,你看,連小學都要學英文了,連基本思考語言都還沒紮實的建立就要學另一種語言,我認為是不適當的。所以要更重視行為的管理,將來才不會因為會了什麼跟人家不一樣,產生驕傲或是貢高的想法。

        行為管理的成敗,大多數取決於行為管理的環境。就像是兒童牙科一樣,通常行為管理執行的失敗都是因為父母親受不了醫師對小孩的管裡。其實在當下,醫師就會了解為何這小孩那麼難溝通,因為父母親不忍心小孩被管裡,最後這些小孩就只能接受全身麻醉治療。所以草莓族就是這樣產生的,而且偏差依然存在,因為這些小孩認為這樣是對的。

        我在您們面前直接對小孩管理,無非是要傳達「不管誰在都不可以這樣」的訊息,因為反覆的行為是比較難矯正的。而此時小孩是沒有面子問題的,他門只會找個可以救他們的人,但是一旦「救」到了,這後果就是,「原來這只是在爸媽面前不行而已」的思考邏輯深植小孩的心中。

        小孩的行為管理應該是全面性的,全親人的配合才有好的成效。而正確的行為管理不因為會影響小孩的活潑以及智能發展,反而促進了學習與發展,這樣的小孩應該會更活潑,更有禮貌。尤其是親人更要能配合,才不會被小孩認為有兩個標準,從小就產生不確定的準則,進而產生不相信的心理。

        我是小孩的爸,我有承擔小孩小孩發展的完全責任,而不是社會與學校來承擔。而我知道社會教育以及學校教育的基礎一定是家庭教育,所有的教科書都沒寫家庭教育,還好師父傳了易經讓我們來運用,讓我可以了解怎樣的互動是比較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