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幸福台灣(24)
「幸福台灣.幸福經濟」簡圖與說明 2007-11-24
給讀者的閱讀建議與心得分享 2007-11-26
第四部 台灣,一定要幸福 2007-11-29
第三章 追求「共生」的兩岸願景 2007-12-01
第二章 聯結國際,啟動台灣 2007-12-03
第一章 航向世界的台灣 2007-12-05
第三部 台灣,世界的台灣 2007-12-08
第四章 感受幸福,就在身邊 2007-12-10
第三章 我對幸福台灣的幾個主張 2007-12-11
第二章 黃金三角:打造台灣真幸福 2007-12-13
第一章 幸福,是政府必修的經濟學分 2007-12-15
第二部 台灣,幸福的台灣 2007-12-17
第三章 我們有不同的過去,卻有一個共同的台灣 2007-12-19
第二章 航標定向:台灣,維新! 2007-12-20 @
第一章 台灣,我們不變的承諾 2007-12-23
第一部 台灣,美麗的台灣 2007-12-25
承擔為台灣:台灣的生機,民主的希望 2007-12-26
【序言】幸福之路,不忘初心 2007-12-28
謝長廷政策白皮書 2008-01-01
幸福農業政策 2008-03-15
幸福高雄 2008-03-17
幸福經濟政策 2008-03-19
幸福經濟概念 2008-03-20
幸福台灣 2008-03-23
文章分類
@
全部筆記(229) @
隨意寫(
18) @
興家點滴(
18) @
旅遊記事(
2) @
小孩(
9) @
幸福台灣(
24) @
部洛格政論(
49) @
雜記(
35) @
用易經看世界(
74)
|
第二章 航標定向:台灣,維新! 2007-12-20 幸福台灣
1. 我的沉思與追尋:維新的起點是面對改革
在我從政近三十年裡,我經常做的一件事,便是獨自一個人走著,冷靜地思考台灣當前所面對的種種問題。
從全球的種種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台灣在許多方面,確實是一天比一天更進步。然而,隨著台灣經濟的日漸發展、物質成就的日漸豐富,我們開始深思,這些經濟成就是否也付出了環境永續成本?是否犧牲了社會基本的公平正義?我們是否比以前更幸福、更具有立足國際社會的尊嚴?
這幾年,我聽到、看到很多人抱怨政治很混亂,在野黨破壞性的激烈拉扯,撕碎了台灣社會內部的信任感,讓人對國家的未來、下一代的生活空間感到灰心與失望。難道,這就是我們要的民主政治品質?
我常想,這是台灣社會非理性的一面。就好比在戰亂的時代,人們顧著自保、逃難時,不可能去想搭車要排隊、不可能要求勿隨手丟棄垃圾。過去,在國民黨威權專制的統治下,人民被扭曲成一種只懂賺錢的經濟動物,只需要埋頭投入經濟發展,別過問政治、不要表現任何不滿。甚至,在政黨輪替後的今天,很多人非常擔心中國可能隨時會「武力解放」台灣。這種對生存與安全的深刻焦慮感,讓許多台灣人不敢想像自己生活品質的提升,與國家未來發展的前景。
我認為,現在是台灣重新思考定位的關鍵時刻。無論是個人或者社會,進步的原理在於不斷反省、自我檢討。當一個群體對本身的命運有了一種自覺,開始重新思考、反省,進而付諸行動地去改善,這便是維新的起點。
維新不是講枝微末節的事,而是講價值觀的突破,要有文化的啟蒙,更要有勇氣去面對改革。
2. 明治維新讓日本成為亞洲一流國家
我因為曾經留日幾年,對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印象深刻。
十七、八世紀的日本幕府時代,和現在台灣一樣,面臨內憂外患的處境。當時德川幕府受中國影響很大,無論在文化或政治制度上,均以大清帝國馬首是瞻,但後來看到清國被列強欺凌的命運,讓日本人受到很大震撼。加上一八五三年「黑船事件」(編註)打破日本鎖國狀態,因而刺激了明治維新運動的產生。當時,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形成「倒幕派」。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並與德川幕府的保守派,進行激烈的鬥爭。在一八六六年到一八六八年間,雙方不斷有人遭受暗殺攻擊,兩派之間也多次發生戰爭。終於在一八六八年四月,德川幕府維新派的代表勝海舟與新政府代表西鄉隆盛達成協議,決定「以國家為重,一致對外」;最終促成大政歸還天皇,確立全面西化的國家發展目標。
福澤諭吉,這一位被喻為明治維新最關鍵的啟蒙人物,他一生始終思考一個問題:「日本應該往何處去?」他認為,國家存續的關鍵,必須從國民的思想啟蒙做起。特別是十七、八世紀的日本,上至統治階級下至販夫走卒,都深受中國傳統儒教文化的影響,讓整個社會充滿保守而封閉的君權思想。為消除這種保守性格對維新事業的阻礙,維新派的知識份子開始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吸取西方的現代文明精神,並結合日本本身的文化特質,加以創新,讓日本「真正地獨立在國際社會之上」。一八八五年之後,更出現一群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要求實行立憲,召開國會,讓「萬事決于公論」,並在一八八九年頒布憲法,實施君主立憲制。這些政治改革讓日本蛻身現代化國家之列。
這段歷史,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小故事,給我很深刻的體悟:當時的日本面臨內部派系鬥爭不止,主張開放的西化派與主張鎖國的保守派,彼此暗殺內鬥。浪人出身的坂本龍馬本,來要刺殺幕府維新派舵手勝海舟(曾被派往美國研習海軍,返國後致力日本現代化海軍整建),以阻止整個維新事業。但勝海舟對刺客坂本龍馬說:「你殺我有何用?外國這麼強,我們卻自相殘殺,國家怎會有前途?」坂本龍馬大受感動,不但放棄刺殺,還拜勝海舟為師,合力推翻幕府,成了明治維新的重要推手。
在遭受西方列強的武力侵辱、面對國家存亡關鍵時,當時日本的政治領袖與知識份子能夠痛定思痛,徹底醒悟,掙脫舊秩序的束縛,攜手共同重新尋找國家發展的方向,並在追求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有目標、有步驟地一一實現;不但讓日本免於覆亡的命運,更為後來的富強奠立了現代化的基礎。
一個國家的改變非一人所能成,必須要有一群人非常團結、很有共識,才能改變一個國家,走向一個新的方向,國家才能進步。
編註:一八五三年七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里(Matthew Perry)將軍,率領四艘軍艦開到江戶灣口,以武力要求通商。在軍力的威嚇下,幕府不敢拒絕,但又恐受到全國的抨擊,於是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方可接受條約,並約定次年春天給予答覆。
事實上,德川幕府在過去二百多年之間,從來不准天皇參與政治,但是這次為了減少各藩的反對聲音,遂以天皇的名義締約,並且邀請各藩主、名士、學者、甚至平民,針對開國之事提出意見。於是天皇及其朝臣、名士紛紛舉起了救國的旗幟,躍上了政治舞台。次年,培里再度率軍艦來訪,雙方簽定了《日美親善條約》,這是日本與西方列強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其後,西方列強紛紛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日本被迫結束鎖國時代,幕藩體制也隨之瓦解。
由於美國軍艦船身都塗上黑色,日本人因而稱這次事件為「黑船事件」。
3. 維新是領導者的改革,也是和解共生的展現
反觀台灣,在戰後受到國民政府的統治,政治上的高壓箝制以及經濟上的不平衡發展,犧牲了人民的政治自由、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環境的永續價值。尤其近年來,中國持續的外交打壓,嚴重壓縮了台灣的國際空間。中國的武力恫嚇及政經實力的快速崛起,也讓台灣人民深陷一種「被邊緣化」的自我懷疑與恐懼之中。
在這種外患與內憂之下,台灣人民也面對一個關鍵思考:台灣,該往何處去?
台灣在二○○○年完成了民主轉型的歷史任務,然而,這七年多來的執政經驗告訴我們,只是政治改革還不夠,台灣必須揚棄陳舊的、不合時宜的政治、經濟發展路線,並追求本身文化的提升與國民幸福的成長,凝聚符合國家未來發展的「台灣核心價值」共識。
這種「脫古入新」、「脫舊入新」的思維,就是台灣維新!
不同於二○○○年時的政治工程,今天的台灣面臨著內外更強大的挑戰:外部有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以及來自不友善的對岸中國的政經威脅;內部有著朝野政黨激烈地對立、社會上的貧富差異加大,以及對於國家認同的分歧與對立。國家的領導者必須有遠見、有全新的格局;更需要台灣的人民能夠凝聚共識、團結一致,才能攜手迎接挑戰,讓台灣邁入另一階段的飛躍。
維新,不是革命,也不是推翻既有一切,更不是閉門造車式的改革;而是一個政治領導者認知國家定位與世界的發展趨勢,對國家未來治理方針的自我反省與改革。
明治維新的成功,在於當時的政治菁英能夠捐棄成見,以國家為重,開創新局,這正是「和解共生」精神的展現。期待台灣的政治領袖深切省思,攜手合作,積極凝塑全體國人的願景,台灣的維新事業才能揚帆啟航!
4. 掌握國家方向,追求國強民富的台灣
口號人人會喊,拚經濟也是人人知道,但是治理國家、發展經濟要有清楚的理念,明確認識台灣的國家遠景是什麼,這就是我所謂的「航標定向」。
「航標定向」的觀念,是來自航海人的術語。身為船長,一定要清楚掌握船的航向與目標,才能帶領船員齊心協力到達目的地。同樣的,一個國家領袖也必須清楚掌握國家的方向、遠景在哪裡?價值及目標是什麼?如果都不知道,雖然國家看起來很繁榮,經濟景氣好像很不錯,但社會內部卻可能已經分裂,就會像一艘船上如果每個人都忙著唱歌、跳舞,卻沒有人知道這艘船要開往哪裡,也不關心前方有什麼障礙,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之道,就在於領導者的目標明確,全國上下都很清楚:日本的目標,是要成為世界強國,策略則是「脫亞入歐」、「富國強兵」。這種強大的共識、內聚力,讓日本在短短三十年間脫胎換骨,成就了國家的躍升。
我提出的台灣維新,就是要追求台灣的「國強民富」,讓台灣國力強盛、人民富裕。
國強民富,絕對不是擴大購買軍備、加強宣傳經濟開放這麼淺薄浮面。我認為,人民富裕是國家強盛的基礎,唯有人民物質生活富裕、精神文明富裕,才能鍛造出光榮感。人民有了光榮感,才會攜手創造更好的發展,並共同珍惜、捍衛既有的一切,才是一個真正屬於全民的強盛國家。
如果我們舉國同心協力,攜手致力國家軟硬體建設,以台灣現有國力基礎,十年內必可有讓全球更矚目的成果!
5. 我的目標就是把台灣打造成高品質國家
我很清楚,我的目標就是把台灣打造成高品質國家,也是在華人國家中,政治最民主、社會最開放、文化最多元、環境最美好的國家;人與人之間有信賴感、社會有溫暖、國家有尊嚴。台灣快速轉型提升,就能與中國的只問經濟發展有所區別。
我認為,這樣的維新運動,領導者必須承擔三項責任──
首先,領導者必須有世界觀,掌握世界潮流的脈動。知道世界共同的關懷目標,學習世界上進步的文化思想,才能帶領台灣人民走向世界的舞台。
其次,領導者必須掌握本身的主體定位。在政治上,台灣要在世界上走出自己的路,這是一種主體的思考。是從作為台灣主人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命運,而不是曲志逢迎、配合國際強權的利益。在經濟上,我們要突破以往只強調國內生產毛額(編註)發展的迷思,提倡「幸福經濟」,讓經濟發展回歸人本價值;在文化上,我們也必須思考本身的文化定位。以往的黨國體制始終教育台灣人民「心懷大陸、放眼神州」,削弱了台灣人民原本活潑、開拓的海洋性格。台灣應該調整本身的文化定位,重新認識海洋的遼闊,釋放原本海洋民族的活力。
最後,領導者要能冷靜、正確地評估自己的力量。清楚自己有多少實力,並據以規劃執行藍圖,再將這套藍圖化為具體可行的國家政策,突破現實障礙,將不可能扭轉成可能,並將「亂局」轉變為「安局」。
台灣社會潛藏許多危機,領導者要有智慧、魄力承擔,帶領台灣走出一條有希望的路。這就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也是我未來要做的事。
編註: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在本國疆域或一定地區以內,所有生產機構或單位之生產成果,包含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不論這些生產為本國人或外國人所經營。有時,也會使用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來評斷一國生產力的大小。國民生產毛額是以生產者的國籍為界定範圍,因此外勞在我國從事生產所創造的價值並不計入,但是國民在海外從事生產所創造的價值則予以計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