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外旅遊 ‧國內旅遊 ‧攝影集 ‧生活相本
最近的筆記
分類:幸福台灣(24)

「幸福台灣.幸福經濟」簡圖與說明 2007-11-24
給讀者的閱讀建議與心得分享 2007-11-26
第四部 台灣,一定要幸福 2007-11-29
第三章 追求「共生」的兩岸願景 2007-12-01
第二章 聯結國際,啟動台灣 2007-12-03
第一章 航向世界的台灣 2007-12-05
第三部 台灣,世界的台灣 2007-12-08
第四章 感受幸福,就在身邊 2007-12-10 @
第三章 我對幸福台灣的幾個主張 2007-12-11
第二章 黃金三角:打造台灣真幸福 2007-12-13
第一章 幸福,是政府必修的經濟學分 2007-12-15
第二部 台灣,幸福的台灣 2007-12-17
第三章 我們有不同的過去,卻有一個共同的台灣 2007-12-19
第二章 航標定向:台灣,維新! 2007-12-20
第一章 台灣,我們不變的承諾 2007-12-23
第一部 台灣,美麗的台灣 2007-12-25
承擔為台灣:台灣的生機,民主的希望 2007-12-26
【序言】幸福之路,不忘初心 2007-12-28
謝長廷政策白皮書 2008-01-01
幸福農業政策 2008-03-15
幸福高雄 2008-03-17
幸福經濟政策 2008-03-19
幸福經濟概念 2008-03-20
幸福台灣 2008-03-23



文章分類

@ 全部筆記(229)
@ 隨意寫( 18)
@ 興家點滴( 18)
@ 旅遊記事( 2)
@ 小孩( 9)
@ 幸福台灣( 24)
@ 部洛格政論( 49)
@ 雜記( 35)
@ 用易經看世界( 74)
第四章 感受幸福,就在身邊
2007-12-10
幸福台灣


        1. 幸福、愛台灣,請從社區出發

        我常講,台灣族群對立、黨派惡鬥的問題,不會發生在一個健康的社區。

        因為族群問題看起來範圍非常大,但對於社區住民來說,任何議題都不會比治安、環保、生活品質等社區利益還急迫。

        社區是公共治理的最小單位,社區居民因關心自己生活品質而開始關心、參與社區事務,讓社區居民從孤立、無信任感、冷漠的個別單位,轉化為一個共生共榮、具聯繫感的小社會,產生信任的一體感,這便是我所提出的「社區主義」。

        要協助社區自主成長,政府也必須改變行政習慣。在我的理想裡,一個幸福的社區,應該讓居民能夠自給自足,社區本身就能提供各種服務機能,譬如社區有景觀美化工程需要做,就發包給社區裡的泥水、木工等師父,而居民也可以一同參與,如同在裝潢自家住屋的感覺。又如,社區都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可以由社區組成看護機構,讓閒置的人力在得到工作的同時,也為社區盡一份心力。

        我當行政院長時提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以「產業發展、社區治安、社福醫療、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六個面向作為施政主軸,就是希望能打造出猶如小型聚落一般、自給自足的社區生活,改變對人、對環境生態都不友善的舊思維。因此,民眾不用開著休旅車,跨過縣市把小孩送到保母家再去上班,下班後還得忍受長時間通勤才能回到溫暖的家;學生不必力拚聯考才能上離家十公里外的好學校;老人家也不用送到大型療養院才有照顧,假日時大家還要塞過車陣才能親近山與水。

        在民間,也有像信義房屋所發起贊助的「社區一家」,鼓勵社區攜手完成空間改造、生態環境、人才培訓、文化傳承與振興文化產業等等有意義的計畫,與我「黃金三角」的理念,不謀而合。

        社區也是民主永續經營的根本資產,一個愛護家鄉,對鄉土有感動的人,也一定是一個熱愛台灣的人。當每個社區的人都有強烈的社區意識,認為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凝聚共識自己來管,不容無關的別人插手社區事務時,台灣人民就更不會允許外人來管台灣的事,這是我對解決當前台灣社會內外重大問題的基本思考。

        讓共生從社區做起,大家從社區一家,擴大到鄉鎮區一家、縣市一家,再擴大到對整個台灣的愛與認同,這就是幸福台灣!

       

        2. 幸福經濟雙城記:宜蘭與高雄的經驗

        台灣各區域的城市發展,長期都是經濟掛帥、重工業優先,以致城市間競相模仿,有著高度相似的發展軌跡。

        九○年代起,隨著黨外運動人士對於威權政體的衝撞,並且取得地方縣市的執政,台灣的城鄉地理人文風貌,開始出現不同的思維與轉型。其中,宜蘭二十四年來的綠色執政經驗,以及我所執政的高雄市—海洋都會、人文都會的改造,都是極佳的轉型經驗。

        談到宜蘭,大家都會想起冬山河和童玩藝術節,確實是城市行銷很成功的案例。但是很少人記得,二十年前的宜蘭只是一個被稱為「後山」的地方,交通不便、氣候濕冷、工商寥落、人口外移嚴重。

        然而,一九九○年宜蘭人抗拒了「六輕」在宜蘭設廠,開始選擇了一條不同於西部開發的道路,不靠發展重工業、石化業來吸引工商,而是透過觀光、文化產業,同時找到自己的在地認同。在陳定南、游錫堃、劉守成等三位縣長長達二十四年的綠色執政下,突破重工業、輕環保的唯經濟主義,轉型成為重視人文條件、環境保護、城鄉風貌、文化觀光產業,也培養宜蘭人對於「美感」的重視與光榮。

        其中的重大關鍵是一九九二年主辦台灣區運,當時的縣長游錫堃,很成功地善用難得的經費,「用一塊錢來做五塊錢的事」,動員了全縣縣民共同參與掃街、表演、選手接待,軟硬體都獲得全國一致好評。這個經驗,讓宜蘭人重新找到希望與目標。而宜蘭的公共建設,如親水公園、羅東運動公園,甚至每一座橋樑,以及最近的傳統藝術中心,如果你仔細去看、親身參與,會發現設計與施工品質都很好,辦活動也很用心。工程好、活動好,民眾參與感、光榮感就會高;相對也更懂得去要求更好的公共工程和活動品質。宜蘭的經驗也正說明了,執政應該回歸以人為本,讓人民感受實質幸福,才能創造人與優質公共品質的正面循環。

        我所執政的高雄市,也寫下了令市民感到光榮的篇章。

        走過八十年歲月,高雄市從當時的四萬人口,到現在的一五一萬人口,這個城市從外部景觀到內部環境,都產生根本的改變。儘管高雄市一直扮演著台灣重工業與產業經濟的火車頭,亦為台灣最重要的國際港埠與工業重鎮所在,但台灣整體重北輕南、資源扭曲的情況卻沒有太大改變。

        但是,現在的高雄亮起來了,不只是整個城市的燈光變得漂亮了,高雄人的臉上也開始有了不一樣的光彩。因為加入了永續環境的共生理念,以及鼓勵市民參與的城市治理機制,整個市府團隊和市民,共同創造出獨特的「高雄經驗」與「高雄價值」。

        現在的高雄,港口開放了,民眾可以坐在港邊欣賞落日、看著大船進港;隨處可見的綠地與濕地公園,整個城市與自然融為一體;從城市光廊到愛河邊喝咖啡,從哈瑪星、西子灣到英國領事館,處處是怡人的水岸海景。更重要的是,有愈來愈多的人,以居住在高雄為榮。高雄人不再有自己矮台北一截的老二心態,因為高雄也變成了可以驕傲和安身立命的地方。

        結合高鐵交通運輸之後,高雄如何凸顯海洋首都的角色,除了要看台灣的定位,還必須同時看到亞洲和世界的發展。基本上,台灣並不是定位為全球航運終點站,而是運籌中心;高雄則可利用地理優勢,定位為物流中心。

        就是以上種種「唯一」的城市治理創意,讓高雄在日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成功地脫穎而出,成為二○○九年世界運動會舉辦都市。

        在最近幾年來,宜蘭和高雄兩個城市不約而同面臨新一波轉型的挑戰。宜蘭在地方政黨輪替後,失去了原有的發展動能,過去引以為傲的國際童玩節,在二○○七年被迫熄燈。而過去以工業重心為傲的高雄,也在全球化的產業結構調整中,逐漸喪失其工業競爭力,面臨重新探索利基關鍵。當世界在轉型時,台灣也在轉型,宜蘭與高雄更要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創造屬於自己的only one,成為無可替代的城市。

        探索這兩個城市的發展,並不是要台灣所有縣市城鎮都應該去複製他們的發展經驗。幸福城市治理之道,必須結合全球化的發展與衝擊,以及在地的自我定位,形成一種「全球體系—在地主義」的視野。

        浪漫的心靈才敢作偉大的夢,但實現夢想的每一步卻不能只有浪漫。城市的發展應該與居民生活緊密結合,提供居民好的生活品質,一步步去提升居民的光榮感與參與感。當居民能夠認同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這樣的城市,就是一個幸福城市。

       

        3. 新六星讓台灣具有六個新加坡的競爭力

        要邁向台灣維新,就要先釋放出台灣的活力。台灣必須在區域劃分上進行更合理的分配與改造。

        我認為,台灣目前行政區域劃分的方式,並不合理。台灣的國土應該要重新規劃,重組目前二十三個縣市成為六個行政區域,讓每個區域約等於一個新加坡(星洲)的規模,每個區域以具有競爭力的大都會為主軸,輻射性向區域內其他城市發展。六個區域均衡發展起來,台灣等於就有六個新加坡的競爭力,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將大幅地躍升。六個新加坡的諧音,也是「新六星」!

        在新六星計畫中,未來,台灣應劃分為高高屏、雲嘉南、中彰投、桃竹苗、北基宜以及花東特別區等六個省或六個州。平均三到四百萬人口為發展基礎,讓每個區域的人口、資源分配,做最妥善的運用,避免國家資源重複使用,只要區域內部形成共同生活圈的概念,屆時區域間的分工也會出現。我們也可以學習新加坡的優點,使每一區域的政府都能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國際都會,吸引國際及民間資金投資、參與建設;並發展區域性的產業聚落,讓每個區域保有各自最大的特色。

        至於金門、馬祖等地區,可以納入高屏澎,或是以特區另加規劃,並加強離島的交通,以吸引人潮,發展觀光。基本上,在離島設立具有休閒、娛樂、會議性質的度假中心,若能兼顧到生態保育以及當地居民生活的照顧等各種層面,便可由當地居民決定是否贊成。

        在全球化的時代,除了國與國的競爭之外,更進入一個地區競爭的時代。而競爭的主要籌碼乃是在地特色、地方創意。透過新六星計畫,能讓有限的資源得到最理性的運用與佈局,激發潛藏於地方的無限能量。

        從幸福社區、幸福城市,再到台灣新六星,每個區域都用在地的活力來發展在地的特色,這樣就是一個幸福的台灣。

       

        4. 東台灣領航計畫,實現幸福經濟

        蘇花高速公路是否興建,尚有爭議。我認為,要尊重蘇花高的環境影響評估結論,如果環評通不過,不妨等到將來交通工程技術提升時再討論。但過去花東的發展長期被忽略,確實不公平。基於弱勢優先與環境優先的概念,我在當行政院長時,推出預算規模和蘇花高同樣是九百億元的「東台灣領航計畫」,希望讓東部地區跳躍成長,成為全球矚目的觀光旅遊勝地。

        若把宜蘭縣、花蓮縣與台東縣共一○五萬人口視為一個經濟體,這個經濟體該如何具有主體性與開放性呢?興建蘇花高之後的東部發展模式,只會模仿西部,我不禁反問自己,為了讓人民生活更好,讓青年回流,就只能一味模仿西部嗎?而且,現在學,什麼時候才能趕上西部呢?會不會因此犧牲了原本擁有的特色呢?

        東台灣的開發不應該複製西部經驗,而是要讓東台灣以「好山、好水、好人文」的特色,躍上國際舞台,向世界開放,讓世界看見。

        從幸福經濟的黃金三角來看,東台灣領航計畫正是兼具經濟發展、社會公義與永續環境的整體規劃:東台灣的經濟發展要以觀光產業為主軸,善用自然資源與多元文化,發展觀光度假、有機農業、文化創意、海洋生技等優質生活產業,充分發揮各種「唯一」的特色。

        觀光業其實是本土色彩最濃厚的產業,民眾既然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到東部一遊,自然期待不同於西部的風景;就好比到了帛琉或峇里島觀光,當然希望看到的不是香港或東京的都市建設。遊客這種差別需求的期待,正是東台灣發展的契機。

        東台灣有很豐富的多元族群與文化,它也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從弱勢優先和文化優先的概念來看,我認為應該導入各種助力,讓原住民在這裡永續發展。此外,為了厚植東台灣永續發展的實力,更要優先鼓勵外移人口返鄉。

        東台灣的主體性建立在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上,必須以永續之心,妥善保護及運用。在東台灣的空間發展上,要劃設山與海脆弱而敏感區域的保護地帶,避免步上西部的過度開發與破壞。

        在交通方面,要發展綠色運輸系統,以鐵路運輸為主、公路運輸為輔,讓台北到花蓮的鐵路行車時間由一五○分鐘縮短到一二四分鐘,台東到高雄行車時間也縮短到一二○分鐘,並進行花東、南迴鐵路的電氣化工程,強化東台灣與其他地區的聯繫。另外要開闢砂石車專用道和專用碼頭,和觀光路線加以區隔。

        我主張創造唯一,不要只拚第一,唯一就是第一,這就是跳躍成長的理念。過去芬蘭放棄一般電話產業,全力發展手機,締造了手機王國。高雄的特色在於海洋與河川,我們把愛河、前鎮河當做重點,引進城市美學的觀念,以水和光的特色來建設城市,才能和台灣及全球其他城市一較長短,獲得二○○九年世界運動會的主辦權利。

        東台灣更有機會可以跳躍成長。以台東市為例,台東市才十萬人,若要進行各種環保、節能的示範,具有極佳的規模,例如發展成太陽能發電示範城市,或是推廣廚餘資源回收、綠建築、甚至社區醫療、健康養生、長期照顧、托育公共服務的示範計畫,那麼,台東市可一躍成為全台、甚至全球最適宜人居的都市,不必浪費西部城市從破壞到復育的漫長路途。

        轉換思維可以開創幸福。過去,東台灣被稱為台灣的後山邊陲;而今,當台灣面向海洋,第一道曙光正是從花東升起。掌握主體性與開放性,花東即將躍上世界舞台!

       

        5. 「台灣樞紐‧希望新都」,中彰投七仙女計畫

        中彰投地區位於台灣的中樞。但長期以來,在南北雙都的光環之下,中部地區似乎呈現凹陷的狀態。然而,如果我們能以「新六星計畫」重新結合這些區域的優勢,互補不足。我認為中彰投地區將成為「台灣樞紐、希望新都」

        我為中彰投規劃出七大願景,稱為「七仙女」計畫。

        首先,我要讓中興新村蛻變為全球NGO中心(編註),聯結世界的進步力量。台灣有許多公益團體,很具有國際發展的潛力,但限於資源有限,無法充分發展。我們可以透過中興新村的現有空間與設施,解決國內非政府組織團體的空間需求,也作為國際非政府組織訓練及會議中心。從亞洲開始,吸引國際非政府組織來台灣發展,慢慢擴大成為世界進步的運動中心。中彰投地區將成為帶動台灣走向國際的重要力量所在。

        其次,我的願景之二是讓水湳機場成為台中的旗艦地標,定位為具有複合機能之都市新綠核。未來將規劃配置大型經貿展覽館、國際會議園區等各項重大設施,讓台中的機械工業者有場所可以就近展覽,使台中成為展覽業之重鎮,並可積極服務工商界,活絡經貿發展。另外也要結合中部地方產業特色,設立媒體影城,兼具娛樂及體驗效果,發展文化創意與休閒娛樂業。

        我的願景之三是建構中台灣高科技走廊,創新活絡傳統產業,並創造充分就業。我主張以中部科學園區為中心,往北串連后里基地,往南連結台中精密機械園區、彰化矽品精密工業廠區、彰化玻璃園區,引進精密機械、光電、積體電路、生物科技、通訊、電腦周邊等六大產業,形成完整的高科技產業聚落,結合中部各大專院校、技術研發及育成中心,形成更具競爭力的中台灣高科技走廊 。

        我的願景之四是打造大台中山手線雙環鐵路網,強化中部力量,提升競爭力。如同日本的山手線是東京都心最大的運輸動脈,我主張興闢台中縣清水到豐原的鐵道,連結台鐵縱貫山線與海線,使台鐵在大台中地區形成環狀線,成為「大台中山手線」。再配合台鐵捷運化工程,結合台中市捷運綠線,形成雙環軌道路網,除帶動環狀線內的地區發展,並把中部城鎮連結起來,有效提升中台灣的經濟競爭力。

        我的願景之五是促進中台灣文化藝術館群的合作整備,增進在全球化趨勢的經濟價值。我認為可以整合中部地區文化藝術館,包括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美術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台灣工藝研究所、台灣設計、藝術與建築展演中心等設施,形成區域文化藝術聯合營運系統。此外,我們要吸引中部各大專院校設計、美學與藝術相關系所,進駐文化藝術館群,培養藝術人才,帶動中部文化創意產業更前衛與進步的發展,發展國際級文化藝術村聚落。

        台灣四七%的花卉產地在彰化,所以我的願景之六是打造彰化為全台灣花卉事業發展基地,成為亞洲最大的花卉生物技術園區。也要整併田尾、永靖等既有園藝產業市場,作為行銷全島及國際的供應中樞,如此以品質增加農民所得,用景觀吸引顧客,帶動觀光需求,並樹立國家形象。

        最後,美麗的中部景色更是台灣的無價資產。從草屯至日月潭一帶,沿途風光明媚、氣候宜人,不但適合人居,各種自然景觀對需要靈感的藝術工作者十分有幫助,我認為應該把這條藝術大道的兩側,建設成乾淨、整潔、美觀、舒適的生活空間,並結合沿線的自然資源、人文風俗與藝術文化等內涵,形成一條結合產業與觀光的軸線,吸引國際觀光客到日月潭遊覽之前必經的路線,所以我的願景之七是以景觀重塑農村風華,讓南投提升為休憩觀光結合文化的都會。

        只要充分發揮特色,中彰投地區將是台灣美麗的希望城市。

        縣市之間應以合作取代競爭,結合共生來取代「拚升格」。只有感受彼此是一體的,並進行各項資源的整體規劃,達到互利雙贏的局面,才能真正為人民創造幸福的生活!

        編註:NGO是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的縮寫,中譯為「非政府組織」,指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組織,僅限於非商業化、與社會文化、人權和環境等等議題相關的公益性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最大的正當性應來自民間的自主性參與、且不受政府左右。在台灣這種具有公益性的組織多以非營利為目的,所以亦稱為「非營利組織」(NPO, Non-Profit‭ ‬Organization),二者亦可通稱為民間團體。